江苏扬州征远律师事务所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关于新经济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05-4-14 23:36:55 被阅览数: 702 次 来源: 江苏九如律师事务所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遭遇新经济

  随着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迅速回落,特别是经过这一年多时间的"调整",结果是让我们发现好象无法调整回到纳斯达克的最高点,而是离它越来越远。这场来得太快、起得够猛的新经济风暴,最终竟以去得更快,摔得更狠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轮回。潮起潮落之间,我们对新经济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忽视、抵触到狂热、失态,最后是迷惑、失望、恐慌、动摇这样的过程。也许因为时间太短,所有的这些思绪直到现在还没有来得及散去,而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对新经济的更大的迷团,引人深思。

   1998年前后,中国改革开放整整经过了20个年头,经过几代领导人、学者与企业家的共同实践,市场经济初具规模,中国国内的经济基础、投资环境、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条件都明显好转的情况下,遭遇上这场被称作"全球大跃进"式的经济风暴,就象一个成长中的少年,遭遇上一场大喜大悲的变故一样,其实是一种幸运。风暴过后,最重要的不是在其中的或得或失,而是从中所得到的领悟与反思,无论对中国的经济还是个人,今后的路程一定还很长,遭遇新经济风暴之后,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更加成熟的心态,迎接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企业与资本

  对新经济的思考首先就是对企业与资本关系的思考。

  1997年前后,关于如何加快发展我国的高新科技产业的讨论,成为政府主管部门、业界人士与公众的重要话题。1997年9月与11月,四通利方与亚信公司先后宣布成功引入国外风险投资,次年年初,成思危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提出《民建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号称业界的"一号提案"。这一系列的事件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原本还很陌生的"风险投资"。一时间,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凭创新技术白手起家、一夜致富的"青蛙变王子"式的硅谷梦,在中国的年轻人中流传。而业界也寄希望于风险投资商,希望可以一改国内流行的小作坊式的企业模式,振兴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成了产业救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赶上了全球互联网泡沫的兴起。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具吸引力的潜在市场,另一方面的全球风险资本四处寻找新的"题材"。一时间,"海归派"、"风险投资家"成群结队在出现在北京和上海,"商业计划"、"国际管理团队",融资、上市、并购,B2C、C2C、B2B、B2B2C等词语四处回荡。风险投资成了点金术,在"企业发展的根本都是为了资本增值"的思想指导下,一切都为资本市场服务,为了公司的上市服务。于是,公司的业务要转向资本市场的热点,组建管理团队的要点是其简历"看上去很美",企业运转的目标不再是赢利,而是分析师正在热衷的各种"指标"。传统的企业家精神被遗忘了,被抛弃了,整天盯着华尔街股市的分析师成了企业的总指挥与总裁判。风险投资反客为主,接管了企业。

  企业与企业家成了资本投机的道具与奴隶。

  在商界有句名言:"钱不是无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是企业与资本关系最直观的写照。资本家和企业家都是最能理解这一句话的。

  钱是资本家手里最基本的资源,资本家的天性就是要让这些钱增值,也就是让大钱生小钱,小钱变大钱。但是资本家深信"钱不是无能的",于是他就一定要找到一个能让他的小钱变大钱的办法或能人,于是就四处找机会投资。企业家的天职是实现企业的目标,而企业目标千姿百态,也许是一种新技术的应用,也许是要建立一个商业帝国,但无论如何,一个成熟的企业目标都是可以创造价值的,而在商业社会是,这一价值往往是可以转化为金钱的。也就是可以赚钱的,这正在资本家要找的东西。正好,企业家往往没有钱,或者是没有足够的钱,企业家也深信"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于是,资本家与企业家便为了各自不同的目标,走到一块儿。双方能走到一起的原因,是因为资本家理解了企业家所提出的企业目标,并愿意相信企业家能做得到,并希望在企业目标实现后可以得到预期的利润。双方走到一起后,企业家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兑现自己的承诺,实现企业目标,并最终让资本家分享企业的成功。

  这就是资本家与企业家的故事,也是人类社会经过数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后所得到的基本规律。这个关系里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是企业家站在产业最前线,掌握着企业的命脉。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有一个优秀、成熟的企业家,这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资本以钱赚钱的本质特征使客观存在特别容易进入一种赌博的心理状态,如果这种投机心态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超过了一个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应当起的作用,就会对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产业带来非常的负面冲击,甚至严重的情况下毁掉这个企业或者产业。因此,企业不应该成为资本的奴隶,不应该成为资本的工具而在自我生存与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我们今天反思新经济,反思资本与企业的关系,在注意到所谓资本意志与职业经理人规则的时候,更应该把资本投机以及这种投机对企业、产业造成的干扰剥离出来,回到企业运营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上来中国经济发展更需要的是企业家精神。

新经济,旧经济

  分析了企业与资本的关系之后,让我们回到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上来:什么是新经济,它与传统经济的关系是什么呢?

  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时代,人们通常所说的"新经济"实际上指代的是网络经济,而网络经济则以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马首是瞻,并导致了1999-2000年期间大量的资本投机行为。于是,大家对新经济的理解就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互联网股市泡沫的理解了。我最有体会的是,2000初的时候,我经常被人劝告或者指责说,新浪的发展策略不够激进,因为在"新经济时代""新经济企业"要先炒概念,后做产品,企业之间比的是"快"而不是"好";与其花钱做个产品卖钱,不如炒作一个概念去套钱、圈钱。当时最极端的但也相当具有其普遍性的看法是,新经济和传统经济是完全不一样的,新经济将摧毁一切传统经济,打破传统经济的一切规律。

  股市上新经济企业的股价表现似乎也在佐证了这一点,一些成立不多年、首发上市尚未经年、产品也未成熟或者根本没有产品的新经济企业,市值竟超过美国那些百年老店的传统企业。正是因为这样的气候与土壤滋生了大量的投机行为,"资本游戏"给初生的网络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混乱,使许许多多的网络从业人士迷失了方向,也打击了业内务实经营人士的信心,给整个行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而随着互联网泡沫的迅速破灭,随着微软公司的市值又一次把一些原来的"新经济"企业远远在甩到了后面,一些人就习惯性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狂热转向否定,在一系列"与传统结合"的声浪中,甚至认为"新经济已死"。

  在我看来,摆脱"资本投机"的干扰后,新经济不但没有死,而且仍将是现代社会是最为积极、最为进步、最为有效的经济形态。按我的理解,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以人为本,体现在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是使传统经济的生产力"倍增器"。同时新经济还具备规模经济、开放性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网络经济与软件产业都具备了最典型的新经济的特征。

  新经济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对传统经济的生产力的提高,是传统经济的加速器或者倍增器。以前许多人把网络经济神话般地描述成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脱节的虚拟世界,把它和传统经济完全割裂,并且认为它是摧毁传统经济的一种神奇的经济模式。但是我们现在明白互联网络能改变什么和不能改变什么,它诞生于传统经济,并且要与传统经济结合,为传统经济服务,为传统经济提高生产力服务。互联网络应用于媒体,诞生了Yahoo!;应用于商业零售业,诞生了Amazon;应用于拍卖与易货贸易,则诞生了eBay。互联网领域中成功的商业模式,无不打着传统经济的烙印。同样我们也看到,软件业改造着传统产业,最直接地提高与促进应用软件技术的企业的生产效率。

  网络业和软件业另一个共同特征是它们的"规模经济"效应。这两个行业都是前期投入很大,但是后期制作与复制的成本即边际成本非常低。软件业的盗版行为屡禁不绝,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网络也一样,用户规模扩大10倍,增加的营运成本也许就只要一倍就够了。
  网络业与软件业是目前新经济中最相互依赖的两大产业。互联网是以软件技术、通讯技术与硬件技术的一种应用形态,软件业则将摆脱以前的独立形态而寻求网络化的生存与发展。软件与网络二者因此也将更多地结合在一起,最后趋向于融合和一体化。在我国传统产业信息化的进程中,网络业与软件业的联手与融合是不可或缺的。

 


上两条同类新闻:
  • 王志东谈企业家西进与企业家精神
  • 传统企业互联网战略大转移

  • 江苏扬州征远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江苏扬州征远律师事务所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6052734号  技术支持 金法网络